Mobile Menu Expand

小小偏執狂:幼兒也有自己的秩序感

寶寶因為堅持己見而在大庭廣眾下尖聲哭泣嗎?因為孩子莫名的堅持經常讓特意規劃的行程無法照原定計劃走、或者澆熄出遊興致嗎?其實,這些看似偏執的堅持,可能都只是來自於寶寶對「內外在秩序」的回應!



秩序感是什麼?

在孩子1歲多開始學步的時候,會開始對週遭細微的事物感到興趣,比如看地上的頭髮、小髮夾、牆角的螞蟻等都會想要去觀察或觸碰,這就稱為細微事物敏感期;之後,「物體恆存」的概念也才慢慢出現,孩子開始懂得一件東西如果被拿走,即使不存在在原本的空間,也還是存在於另一處,陳鳳卿所長認為,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應是繼物體恆存概念發展之後而出現的,因為有了這樣的認知,很容易就形成某種內在的次序性。秩序感最早是從蒙特梭利的教法原理中出現,對蒙特梭利學派來說是種「與生俱來」的反應,也就是幼兒對周遭環境中物品的排列秩序、或是對生活作息秩序所產生的反應。幼兒內心的狀態常可從臉上表現或肢體行為看出來,當孩子習慣了某種對應秩序時,就很可能因為這樣的秩序被改變而產生不安感、進而出現耍脾氣的行為。



秩序被改變,心理狀態也改變

1、2歲的孩子在洗澡時發現原本放在左邊的肥皂盒被放到右邊,他便會把肥皂盒放回「原位」。蒙特梭利的書中也有提到一個例子,有位孩子通常都是保母給他洗澡,有天保母請假而由媽媽來洗,孩子卻嚎啕大哭。其實這並不是因為「人」,換了,而是因為洗澡的「手法」不同了,比如從哪裡開始洗、洗的方向是左到右還是上往下…孩子其實都可能對此產生習慣感,也就是一種秩序感。陳鳳卿所長並舉出自己的實例,她分享說,孩子1、2歲時有過搬家的經驗,當時整個打包和打包上車的過程兩個孩子都有看到,但運送過程孩子並沒有參與,所以孩子直接在新家看到箱子和舊家物品,於是孩子顯得不太安穩。對老一輩來說,這可能是沒有拜地基主的關係,不過對她來說,因為明白孩子有內在的秩序性,也會因此而產生依賴和安心感,於是她在當晚拿鑰匙回去還給房東時,特別把孩子帶在身邊,讓孩子將空屋巡視一遍,同時向孩子說明:「你看,這是爸爸媽媽的房間,東西沒有了、被搬到新家了…你房間也是一樣。」後來陳鳳卿所長發現有本繪本《房子,再見》和她的作法完全相同,便覺得更能同理孩子的心。



◆Note

蒙特梭利博士從觀察中得知:幼兒從初生幾個月後,一直持續到第二年,有一種對「秩序」及「一致性」敏感的時期。「秩序」指的就是幼兒能辨認出環境中物品與環境的關係,也記得每件物品放置的位置。「一貫性」是事物進行的固定順序。幼兒基於上述的敏感性,產生對周遭事物的理解,繼而將外界事務的秩序內化,所以在幼兒心智上對事物的順序、物品擺設的位置、人物的呈現,都有一種接近固執的執著,但這也是幼兒認知的途徑。



不是「難教」,而是「秩序感」作祟

要注意的是,如果孩子內心對秩序感的追求被父母完全否定或抑制時,就很有可能變得無所適從,沒有主見。當孩子出現對秩序感有所依賴時,若父母只是認為孩子任性、過於自我、不容易溝通的話,很可能就會因為誤會而貼錯標籤,這個標籤也會在誤打誤撞之下成為真正的性格。陳鳳卿所長在此提醒,當父母做任何環境上的轉換時,切記要讓孩子參與所有過程。比如耶誕節或新年到了,很多人會將家裡或教室做一番改變與佈置;很多大人的做法會是趁小孩不在的時候趕快著手改裝,等到孩子一回到家或一到學校,才突然發現環境整個不一樣了。雖然比較大的孩子會感到驚喜,也能明確指出哪裡有改變;但越小的孩子對改變的適應時間越長,也很可能對新環境產生不安全感,所以一般來說最好避免環境上的轉變,若是非得改變的時候,便需要邀請孩子參與(或者,至少看到)改變的過程,不論是清理或擺放等,都讓孩子跟著變動一起進行。



善加利用秩序感,養成好習慣

雖然孩子開始堅持己見,但不可否認地,秩序敏感時期卻是培養寶寶好習慣的絕佳時機。比如想培養孩子睡前刷牙的習慣,當孩子還不會自己刷的時候,就可以開始每天在孩子睡前幫他清理口腔,同時秩序感也會告訴他:睡前就是要刷牙,因而養成習慣。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發生之前,父母就必須將環境準備好,如果環境是混亂的,當然孩子被培養出來的就是混亂的敏感性或是對毫無次序感到熟悉。當需要改變時,即使孩子因年紀太小孩不能動手幫忙,父母也可以讓他坐在旁邊看,且同時不斷跟孩子解釋或說明即將到來的轉變。以搬家為例,可以帶孩子先去新家看或給他看新家的圖片;收拾東西時也可讓寶寶知道「這些是寶寶的奶粉還有罐子、瓶子喔」「那箱是寶寶的玩具,寫上『寶寶的玩具』,等到你到新家就可以再拆開」等說明,都能讓寶寶對未知的改變先有準備。用語言和動作來幫助孩子了解變動,讓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受到尊重,也能接受改變,提供適應的可能性。



◆Note

生活順序的一致性並不是要求分秒不差、幾點鐘到了一定做什麼事,而是要按照事情的進行成序。如「用餐」的完整順序為收拾手邊工作洗手拿取食物用餐刷牙、漱口聽故事睡午覺。這是一系列的過程,而非指中午12點就要吃飯。



適合此時間的活動分享



→活動1 打結

由於打結有一定的順序,所以可利用孩子對秩序敏感時讓孩子邊玩邊練習。可用毛線穿珠的方式讓2歲半的幼兒練習打單結。利用大顆的木質穿珠和粗毛線可讓孩子容易分辨線的兩邊,對於打結動作也較容易掌握。4歲以上的孩子小肌肉發展較為成熟,可以開始嘗試以蝴蝶結練習板來學打結,至於打真正的蝴蝶結,則5歲以上的孩子較能自行完成。



→活動2 擤鼻涕

對於爸爸媽媽來說,要教會幼兒擤鼻涕似乎不是件很容易的事。這時,幼兒對秩序敏感的特點就可以好好來利用!一步驟一步驟有秩序地進行擤鼻涕的練習,寶寶也可藉此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喔!

~步驟:

1.取一張衛生紙,放置桌面。

2.雙手分別握住衛生紙下端的兩角,由下向上,對齊上端左右兩角。

3.左手壓住左側,右手掌由左向右,撫平摺線,確定折成平整長方形。

4.將摺好的衛生紙摀住鼻孔。

5.先壓住一側鼻孔,將鼻涕擤出,再換另一側。

6.將衛生紙左右對摺後丟入垃圾桶。



資料來源:《育兒生活》1月號,文/彭紹怡





  2011-02-22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