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 Menu Expand

2019-02-29~文章分享~了解孩子困擾行為關鍵問答──幼兒篇

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,才是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關鍵。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、專研兒童發展的博士周育如指出,孩子行為不當,家長先不要問「怎麼辦」,而是先問「為什麼」。

例如,發現孩子說謊,父母應先仔細觀察,了解孩子為什麼說謊。年幼的孩子說謊,可能是因為他還不懂得真實和想像的界限,或以為「自己看見的就是別人看見的」;大一點的孩子說謊,可能是想獲得關愛、害怕遭受處罰,或是怕父母失望等等。

不同的動機和原因,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。如果父母一味制止孩子表面的行為,而不探究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,就像是吃止痛藥一樣,只是暫時壓制住表面的疼痛,下次孩子仍舊會重複同樣的行為,或是不斷的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。
周育如建議父母花更多時間了解、觀察自己的孩子,才能針對行為背後的原因「對症下藥」。

綜觀專家建議的行為改變技巧,大致不脫幾大原則:一、明確說出你的期望,讓孩子清楚知道界限在哪裡。二、不當行為是可以改變的,但必須透過父母的示範,才能引發替代行為。三、孩子表現出正面行為時,要立即獎賞強化,這樣一來,孩子更容易在類似情境下做出相對應的行為。具體的稱讚,是最有效的強化物
最重要的是,管教原則要前後一致。只有父母態度一致,並且徹底執行,才能讓孩子學會預測自己行為的後果,進而學習自律。

小孩常亂發脾氣、哭鬧賴皮,怎麼辦?
Q:我家三歲兒子脾氣暴躁,只要不順他的意,就會哭鬧不休、扔東西,甚至在地上打滾。這種行為該如何改善?

可以這樣做:
中正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陳怡群指出,二至三歲的孩子是自我中心較強的階段,屬於行為問題的顛峰期。尤其,亂發脾氣是幼兒最常見的行為,是缺乏自我控制的徵兆。
孩子鬧情緒時,先別急著責罵或制止他,否則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備感挫折。父母應先同理孩子的感受,幫他穩住自己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但是等你心情穩定下來,我才能聽你說話。」之後再協助孩子釐清情緒背後的成因。

笛飛兒EQ教育機構建議,面對孩子鬧情緒,父母要先問:孩子為什麼要這樣?孩子的行為動機是否合理?如果孩子發脾氣都集中在飯前或睡前,可能是因為飢餓、疲累等生理因素導致。

如果孩子的行為動機不合理,把哭鬧當成實現願望的手段(例如告訴他不能再吃糖果,他仍然一直吵著要吃),父母要用溫柔但堅定的語氣,讓孩子知道:即使哭鬧賴皮,爸媽也不會因此放棄堅持。

兒童心理學大師魯道夫.德瑞克斯(Rudolf Dreikurs)主張,處理孩子鬧情緒,父母要適時的退出衝突,讓孩子知道你不支持不當行為。一旦孩子發現為所欲為的結果是得到「淨空的戰場」,就比較可能轉而尋求合作。

但是,有些孩子鬧脾氣是因為還不懂得運用理性的方式,回應生活中的挫折。譬如,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哭鬧時,可以引導他:「得不到玩具,讓你很不好受,但是發脾氣也解決不了問題,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可以讓你感覺比較好一些?」幫助孩子調整認知,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。

如果孩子亂發脾氣的情況沒有改善,爸媽不妨設定行為後果,在每次發生同樣行為時,暫停所有活動幾分鐘,幫助孩子冷靜下來。

孩子說話粗魯無禮,怎麼辦?
Q:我家女兒四歲,和人說話很粗魯,動不動就罵「好笨」「真遜」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,連最基本的禮貌,像是「請」「謝謝」也不願說出口,我們擔心這種不友善的行為影響她未來的社交能力……
可以這樣做:
禮貌,重要的不是形式,而是背後所代表的「尊重」。得宜的禮貌,不是僵化的應對進退,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重要標記,是友善、誠信、寬容等價值觀的根本。研究發現,無禮的孩童人際關係較差,學業表現也相對不好。

笛飛兒指出,年幼的孩子處於比較關注自己的階段,也就是學理提到的自我中心期,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。這時,爸媽可以先從他的行為挑出一件正面的小事加以肯定,再提醒他,如果能使用禮貌用語會更好。你可以這樣說:「小妤剛剛說話,都有看著別人,好有禮貌喔!如果小妤可以說:請幫我拿一下杯子,我覺得小妤『就更有禮貌』喲!」提供具體、可立刻執行的行為,孩子將有明確的目標與動力。
父母要用溫和的口氣,明確告訴孩子他哪裡做錯,以及如何做才對。可以跟孩子說:「剛才那樣很沒禮貌唷,下次記得說『抱歉,借過。』」務必在私底下糾正孩子的行為,不要在他人面前指出錯誤,否則會傷到孩子的自尊。

孩子的學習,是從模仿開始。蔡穎卿《在愛裡相遇》一書中提到:「任何人都不需要過度瑣碎的規定,但需要一個好的身影來跟隨。」孩子學習禮貌,不是光靠父母口頭要求就能奏效,而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則,在心懷感激時跟對方說聲「謝謝」,該誠心道歉時說聲「對不起」,讓孩子在生活中受到感染,就能自然運用出來。

如果孩子經常受到尊重的對待,自然也會用有禮的方式對待他人。在一種正向支持的氛圍中,孩子更容易把尊重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。引導孩子有禮行為的另一個方法是,提供反覆練習的機會。不妨動員家中所有成員共同參與,先解釋為什麼這個技巧很重要以及使用時機,討論這些禮儀對人際互動造成的感染力,以及他人的反應帶來的感受。你可以說:「得體的舉止能贏得友誼,因為可以在別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。」

改變孩子行為最簡單且有力的方式是,在他表現良好時,立即給予獎勵。具體描述孩子做對了什麼,讓他知道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,卻能為他人帶來好心情,增強孩子的有禮言行。


作者:陳念怡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44951親子天下
  2019-08-29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