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 Menu Expand

2019-07-25~文章分享~不把孩子當所有物,4個轉念讓親子關係更和諧

隨著孩子長大,父母的角色應該從照顧者適時的轉為陪伴者,對許多總是為孩子規畫一切的父母來說,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習慣,韓國精神科醫師金惠男在診間接觸了許多沒有調整好相處模式,導致父母跟孩子都陷入不幸的案例。究竟親子間的關係,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?

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,而父母所扮演的角色,就是把他們從一個原本吃飯、行走坐臥都不會的人,培養到長大成為無所不能的人。因此父母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引導孩子、干涉或強迫孩子。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上,擁有自己的生命藍圖。他們根據自己的發展計劃表,時間到了就會走、會說話、會做決定,然後長大成人。他們自訂的計劃表相較於其他孩子,可能會稍微落後,可能會與父母的期望不同,或者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。但是,父母如果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操控孩子,孩子反而會偏離自己的計劃。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,我們必須清楚明確地認知到這個事實,才能防止父母和孩子陷入不幸的狀態。那麼,在父母和孩子之間,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?

1.孩子不是被分析的對象為了照料孩子的發展狀況,涉獵各種育兒書籍,透過各種精神分析術語,掌握理論的母親們,往往替孩子的未來建立了一套完美的計劃。然而,這些聰明且學識淵博的媽媽們經常來找我諮詢,說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。然而依我來看,問題其實出在媽媽身上。她們會異口同聲地抗辯說自己毫無問題。其實她們錯過的事情只有一件,那就是愛。當你看到別人的孩子時,通常你會怎麼做?當他們做錯了某事時,你會說:『哦,沒關係。』當他們做得好時,會稱讚說:『哇,太棒了!』對吧?」但是為什麼你無法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?你對別人的孩子的回應,才是真正應該教導自己孩子的方式。但是在教導孩子之前,你必須先做出反應,摸摸他、抱抱他,給他充分的愛。父母一心一意地想要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路,但是,對孩子下判斷,提供孩子必要的東西,都應該排在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之後。孩子是在經歷無數的錯誤和失敗之後,一步步地邁向世界。如果父母教導孩子時,不原諒他所犯下的錯誤,並且規定孩子以後再也不可以那麼做,孩子會變得畏畏縮縮。如果想讓孩子真正地長大成人,父母應該用溫暖的愛來包容他們的錯誤,相信自己的孩子,等待孩子的成長。美國諮詢專家貝弗莉.恩格爾(Beverly Engel)曾說:「童年時期來自我們信任且依賴的父母的溫暖擁抱,可以止住從受傷的膝蓋所流出來的血。」

2.職場媽媽必須拋開不必要的愧疚感我開始上班後,將一雙兒女委託給公婆照顧,因此內心一直感到非常愧疚。然而有一天,我聽到婆婆有意無意地對著孩子說:「沒有媽媽帶大的我的寶貝啊!哎呀!你們真是太可憐了。」我明明還活得好好的,婆婆卻把我的小孩說成是被媽媽拋棄的孩子,這實在是太冷酷無情了。當時我很想辭職,但是家裡的經濟情況,又是必須與先生一起工作才能維持,我實在很想問婆婆,到底要我怎麼辦才好?當今社會中,父母親都在工作的雙薪家庭相當普遍,但是在二十至三十年前,女孩子通常一結婚就會辭去工作,而我因為工作這件事,變成「奇怪又自以為是的壞媳婦」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改變,女性必須負擔家事跟育兒責任的觀念不但已經落伍,反而還巧妙地被當作是打壓女性的佐證。女性除了在公司裡工作職務的角色外,還必須扮演女兒、媽媽、太太、學姐、一般人等各種角色。但是沒有人能夠扮演好所有的角色。同時能夠把工作做得很完美,也能完美地撫育孩子的女超人,只是一種幻想。只要是人,可能偶爾工作上就會有些疏失,有時會忽略了家務或照顧孩子。因此,不必責怪自己未能完美完成所有事情。感到愧疚這件事,對母親和孩子都不好。女性若是為了照料孩子導致無法工作而感到心煩,或是因為工作而無法好好照顧孩子而戰戰兢兢,累積的壓力,可能會在孩子面前爆發出來。對於職場媽媽而言,最需要做的事,就是必須拋開不必要的愧疚感,決定好事情的優先順序,區分必須要做與不做也行的事,依據重要程度來處理事情,並且勇敢地略過或丟掉某些事情。下班後,職場媽媽最優先該做的事,是先跟渴望母愛的孩子一起玩耍,花費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專心陪伴孩子,然後再去做家事也不遲。

3.如果你想好好養育孩子,必須給他「適當的挫敗感」即使是小事,只要能夠獨立完成,就會讓人產生自豪的成就感,這種成就感會讓人勇於挑戰更艱難的任務,即使失敗,也會有再度挑戰的勇氣。然而,父母有時候會在孩子覺得困難或卡關時,替孩子處理掉,但是其實孩子有充分的能力可以自己完成。任何事情都是由媽媽幫忙做的孩子,只要一碰到困難,就不會想要自己尋找解決方法,而是會先去找媽媽,而且只要有一點點困難,就很容易會崩潰。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成長,必須經常給他跌倒後再站起來的機會。換句話說,需要故意賦予他「適當的挫敗感」,必須讓他充分練習跌倒後再站起來,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,克服他所遇到的無數問題與危機。然而,現在的孩子經歷的挫折經驗太少了。無條件滿足孩子需求的父母越來越多。這或許是童年時期在不富裕環境中長大的父母的補償心理,所以只要孩子提出要求,都會努力地去滿足他。然而這種只要想要就能立刻擁有的孩子,會非常缺乏忍耐心,控制欲望的能力也會明顯降低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,缺乏忍耐心的孩子,最後將會一事無成。相反地,經歷過挫折的孩子,則會知道只要稍微再努力一點,就能有所收穫。因此,令人沮喪的挫折或許有風險,但是透過適當的挫折,讓孩子學習忍耐,而且讓他知道必須努力,這點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。父母雖然應該安全地保護弱小的孩子,但是請不要忘記,總有一天孩子需要自己邁向廣闊的世界,培養其所需的能力至關重要。

4.孩子必須過孩子的生活,父母必須過父母的生活我有許多患者不僅想要成為好父母,更執著於必須成為模範父母。尤其是童年時期經歷過不幸福家庭而長大的人,更會強迫自己要成為好父母。他們不允許自己擁有短暫的休息或閒暇的時間,認為必須把所有時間都奉獻給自己的孩子才是善盡父母之責。但是如果父母處於疲累及艱困之時,還要勉強自己要微笑,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好的嗎?孩子其實很敏感,他們會感受到母親勉強的笑容,會擔心是不是自己犯了錯,才讓媽媽做出這樣的表情,是不是媽媽討厭自己了?孩子會一直看媽媽的臉色。因此,當你感到很辛苦時,不妨暫時休息一下,或是轉換好情緒後,再去面對孩子比較好,因為孩子也不想看到辛苦又疲憊的媽媽。再者,如果想成為一個好的父母,必須先從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做起。孩子有孩子的生活,父母有父母的生活。孩子並不想要一個拋棄了自己的人生,然後把人生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的父母,也不想要一個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,轉嫁在孩子身上的父母。當父母默默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時,孩子會在一旁學習,並且準備過他自己的人生。因此,父母和孩子之間,最需要的是能夠相互扶持並加油打氣,疲憊時給予對方關懷,並說出自己的愛。

作者簡介|金惠男
精神分析專科醫師,1959年年出生於首爾,畢業於高麗大學醫學院。在韓國國立精神病醫院(現為國立精神健康中心)當了12年的精神分析專科醫師。此外,也在韓國慶熙大學醫學院、成均館大學醫學院、仁濟大學醫學院等校,擔任門診教授,並在首爾大學醫學部擔任客座教授,從事教學活動,同時是金惠男精神科醫院的院長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8919-%E4%B8%8D%E6%8A%8A%E5%AD%A9%E5%AD%90%E7%95%B6%E6%89%80%E6%9C%89%E7%89%A9%EF%BC%8C4%E5%80%8B%E8%BD%89%E5%BF%B5%E8%AE%93%E8%A6%AA%E5%AD%90%E9%97%9C%E4%BF%82%E6%9B%B4%E5%92%8C%E8%AB%A7/?page=2親子天下
  2019-07-25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