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 Menu Expand

2018-01-18~文章分享~爸媽必知!嬰幼兒語言發展歷程

語言學習,從哭泣開始
嬰兒在會開口說話以前,會先使用不是語言的方式來與他人互動,例如:眼神交會、手勢、哭泣等。李家汎語言治療師表示,哭泣是嬰兒用來傳遞訊息的方式,也是最早發展出來的溝通能力。嬰幼兒語言的學習可說是從哭泣開始。當嬰兒哭泣時,大多在表達不舒服或有所需求。因此,當家長對於嬰兒傳遞的溝通訊號(哭泣)有所回應時,嬰兒更能有繼續表達與溝通的意願,也有助於其日後語言的發展。

許多家長都相當關心如何幫助嬰幼兒的語言發展。陳偉明語言治療師及蔡欣芸語言治療師建議,家長可以參考以下11項基本原則,來幫助與刺激嬰幼兒的語言發展:

1. 再忙,也要保留親子互動的時間。
每天大人都必須保留一些親子時間。陪伴寶寶時,最好能與寶寶多說說話,比方替寶寶洗澡或餵食時就是一個很好的說話時機。

2. 使用寶寶聽得懂的語言跟他溝通。
「和寶寶以同一個高度,做他的好朋友」,採玩樂的方式來引導寶寶,最能幫助他的語言學習。此外,與0~1歲的寶寶說話時,不要使用太困難的語句,盡量使用簡短、明確的語句溝通,例如:「我們去公園」、「我們穿鞋鞋」。

3. 保持敏銳的觀察力。
當寶寶還不會講話時,他的眼神、哭聲、一舉手一投足,可能都有代表的涵義,大人必須隨時留意。

4. 擴展寶寶的生活經驗。
現代人生活忙碌,經常把寶寶託付給電視、平板電腦「照顧」,這絕對不是增加常識的最佳方法。對於寶寶的語言學習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有許多機會與大人和週遭環境互動,別忘了語言是拿來與他人溝通、互動的工具,語言應該是雙向的,有聽、也有說,如果單向一直接收影音教材所給予的知識,卻沒有足夠的練習與使用機會,這樣的學習成效不會理想。
多帶他出門走走、多認識身邊的常用生活器具和功能,讓他藉由感官經驗多加學習與探索,摸摸看、聞聞看、聽聽看、甚至是敲敲看,都能幫助寶寶擴展生活經驗,刺激發展。

小提醒
提醒家長不要替寶寶將所有事情都做好,可製造一些困難的情境讓寶寶來尋求協助,然後帶著寶寶一同去解決,在過程之中語言互動往往就自然發生了,累積足夠經驗後更可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,對於語言和認知發展都有助益。

5. 大人自己要先做個好榜樣。
家長常有「雙重標準」,希望寶寶很乖巧、都能學到正確的事,自己有時候卻在寶寶面前用不正確的處事方式來做壞榜樣,導致寶寶有樣學樣。例如:爸媽情緒不好時對著寶寶大聲吼叫,寶寶也可能會模仿這樣抒發情緒的方式。

6. 培養寶寶眼神接觸的習慣。
別人說話時,眼睛注視著別人,這不僅是一種禮貌,更有助於專注力的培養,也能幫助語言學習。爸媽可以利用以下的方式來培養寶寶的專注力:
 當爸媽跟寶寶講話時,如果發現寶寶沒有看著你,可以先停止說話,等到寶寶察覺後看著爸媽時再繼續講。
 故意把寶寶想拿的玩具放在高一點、他拿不到的地方(不過寶寶的視線還是要可以看得到玩具),觀察還不會講話的寶寶會不會將視線在玩具與大人之間交換。如果寶寶看看玩具又看看大人,可能就是利用眼神在「請求」大人幫他拿玩具。別看寶寶沒出聲,其實這對於語言學習來說相當重要,因為寶寶必須先有與他人溝通的意願,才能促進語言發展。

7. 陪寶寶一起閱讀吧!
利用符合寶寶年齡的布書或繪本,一起「親子共讀」,並可利用觸摸、探索、示範、重述、問好玩問題的方式來引導,讓學習的過程愉快有趣,更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。另外也可以陪寶寶一起聽、唱兒歌,藉由歌曲學習發音、音量控制、音調與節奏變化。

8. 善用家中現有的物品來幫助學習。
大人可以發揮創意與巧思來幫助寶寶發展語言,同一種玩具不是只有一種玩法與說法,大人可以在陪寶寶玩玩具時多說說話、創造各種生活化的問題,增加寶寶說話的意願。例如小車子玩具,就有許多種玩法與說法,比方可以拿兩輛小車子和寶寶玩賽車,一邊玩、一邊說:「車車跑好快」、「車車等一下」、「誰開車車」、「這是小車車,那是大車車」…等。與1、2歲前的寶寶玩耍時,盡量要用淺顯易懂的概念及實際操作去引導他。寶寶必須藉由不斷聽到重複的辭彙、看到該物品及實際練習,才能將這些詞句內化成自己的能力,這也就是學習的概念。

9. 回應寶寶所發出的聲音,並替他描述當下的情境。
當寶寶年紀太小,還只會以哭泣來表達需求時,家長應給予回應,並可替寶寶描述當下的情境。例如:寶寶哭泣時,即使寶寶還不會回答,家長仍然可以說:「是不是尿布濕了?」當寶寶經常重複聽到相同的辭彙,就可以慢慢將意義與辭彙連結在一起。

10. 提供寶寶多「聽」的經驗。
先讓0~1歲的寶寶多聽,多辨認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聲音,引導寶寶將聲源與聲音做連結。建議從日常生活中帶寶寶去尋找聲音的來源,讓環境中的聲音增強寶寶自我學習的能力與動機,例如:聽到爸爸回家時按電鈴的聲音,說:「聽,電鈴響了,是不是爸爸回來了?」讓寶寶可以將電鈴聲與電鈴連結起來,及聽到電鈴聲時可能代表的意義(爸爸回家了)。等到寶寶年紀較大時,也可以訓練寶寶當小幫手,執行簡單的指令,讓寶寶獲得成就感。例如:「幫弟弟拿尿布。」

11. 引領寶寶「玩」聲。
玩聲音可以幫助寶寶掌握發音器官的控制與協調,進而建立發出語音的能力。平時可以多加運用狀聲詞、動物叫聲及語調變化,例如模仿喇叭「ㄅㄚㄅㄚ」的聲音、或是洗澡時一起唱「嚕啦啦」、學小狗「汪汪」叫,積極鼓勵寶寶發出自己的聲音;也可以在洗澡或刷牙時,與寶寶面對面,用誇張的語調,發出「ㄇㄚㄇㄚㄅㄚㄅㄚ…」等各種語音,使寶寶產生興趣並模仿大人發出聲音。大人應盡量讓寶寶擴展發出不同的聲音。
另外也可以讓寶寶多做口腔動作的練習,有助於語言發展。例如:吹吹蠟燭、用吸管吹吹杯子裡的水、吹吹紙片、吹吹媽咪的頭髮…等。

可以順勢替寶寶將語句連起來
當寶寶會說兩個連著的詞語時,例如「哥哥、車車」,家長可以在不改變寶寶語意的前提之下,適時以意義完整且結構正確的語句,重述寶寶的話,例如將「哥哥、車車」擴展為「哥哥在玩車車」,示範完整的語句提供寶寶仿說的機會。

影響語言發展的先天與後天因素
如果後天所獲得的刺激不夠,寶寶的語言發展不理想,建議藉由上述的各項方法來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;然而,先天因素亦可能會使語言發展受到影響,例如:唇顎裂或先天神經發育問題等。倘若寶寶因為先天因素而影響了語言的發展,建議仍須尋求醫師門診的確診並搭配後續的早期療育介入與追蹤。

寶寶講話大舌頭?發音不標準?
3歲以前,其實重點不應該放在發音的矯正上,而是盡量要讓寶寶願意多説、自我表達。倘若希望寶寶的咬字清楚,必須等到年紀較大的時候再來要求。例如:一般而言,ㄅ、ㄆ、ㄇ、ㄈ…等音韻能夠發音標準,通常要等到至少3歲以上(不過仍然會存在個別差異性),在此之前無須過度糾正,以免寶寶失去學習興趣。

寶寶會覺得學習過程不好玩,以後用哭的或用搶的就好,不再溝通了。如果還是很希望寶寶可以複述,可以用眼神或嘴形暗示寶寶要仿說,或裝傻問寶寶要什麼、抑或多等待寶寶幾秒鐘,不過不要製造壓力。



【結論】
嬰兒的語言學習是一種生活性的互動過程,由生活中自然累積發展而成。當然,嬰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個別差異,因此當家長在參考發展的里程表時,若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落後,不用太過緊張,可以嘗試給予充足的口語示範及居家互動。一旦寶寶真的無法啟動自己的語言學習機制,建議可積極尋求醫師門診的診斷或進一步的早期療育介入,雖然起步較同儕來得慢一點,不過仍然很可能將語言學好。
特別是1歲以前的嬰兒,還在語言發展的前期,尚不太會講話,家長多陪伴、多互動、多跟寶寶講話,並鼓勵他發出各種聲音、有想「說」的動機,對於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都有很大的助益。


引用《【嬰兒與母親】2014年4月號》連結:http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/article.aspx?aid=951EE7AB7BD7C81C
  2018-01-18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