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 Menu Expand

2017-10-19~文章分享~0∼3歲寶寶的重要發展指標

導讀:透過發展指標,你對寶寶在0∼3歲不同年齡層的 動作、語言、認知、社會能力的發展特徵,將能進行 簡單的自我觀察與檢核,讓你具備整體性的兒童發展概念。

動作發展

寶寶從出生開始,面對新奇世界的一切,就會迫不及待地去探索。當他經歷翻身、坐、爬行、站立一連串的動作發展後,將能更成熟地掌握自己的手腳與身體運用,以及全身的協調性。

0∼1 歲
* 對於身體的控制,逐漸由反射動作轉變成有意志的動作。
* 嘗試去控制自己的雙手——由揮擊物品的動作,慢慢進步成可緊握住 物品。
* 四個月大時即會扭動改變俯臥或側躺的姿勢而翻身。
* 六個月時,背部骨骼已堅實,可坐立,頭部可以轉動自如。
* 七個月大起,不需協助就能自己坐穩一會兒。
* 八個月大會爬行,可能向前或向後爬。
* 九個月左右能站立,最初是扶著家具,然後會自己站立,一歲左右開 始學走路。
* 試著用拇指與其他四指去抓握東西,逐漸地學會只用拇指和食指去拾 起東西。
* 在一歲左右會做拍手的動作。

1∼2 歲
* 精力旺盛,老是動個不停,喜歡爬上爬下。
* 不需要扶,自己就會走路;一歲半時就走得很穩了。
* 由大人牽著或扶著把手,會上下樓梯。
* 喜歡玩簡單的體能設施,如:滑梯、球池。
* 喜歡推拉、傾倒、堆高、敲擊、倒出、填滿等操作。
* 會跟著示範踢球。
* 開始學拿湯匙進食。

2∼3 歲   
* 喜歡跑步、上下樓梯、從高處跳下來、隨節奏擺動身體。
* 開始有能力玩踩踏板式的玩具車。
* 兩歲半以後,精細動作的技能已增進許多,喜歡玩大塊拼圖、積木、 組合玩具、穿線遊戲,也喜歡用蠟筆畫畫。
* 會自己穿簡單的衣物。


語言發展

從咿咿呀呀說不清楚的新生兒,到「為什麼?為什麼?」一直說一直問 的好奇寶寶,孩子的語言發展,快速豐富得讓人意想不到。你可以如何 觀察寶寶在語言方面的發展歷程呢?

0∼1 歲
* 二至三個月大,寶寶會開始嘰嘰咕咕的回應爸爸媽媽的聲音。
* 六個月大,會微笑和笑出聲。
* 轉頭主動尋找聲源,對聲音有回應,如自己的名字。
* 會用哭、眼光、或用手撥弄表達自己的意思。
* 八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能夠瞭解一些語彙的意思,發出更多的音。

1∼2 歲:
* 寶寶開始牙牙學語,出現第一個語彙。
* 配合手勢、表情、聲調起伏—即開始模仿大人說話的許多特質。
* 聽懂的字彙持續增加,其中包括許多物品名稱與簡單指令,例如:坐 下來、走出去。
* 到了一歲半,就能重複他聽到的,出現第一個語彙,說簡單的單字, 例如:爸爸、抱、媽媽、車車。

2∼3 歲:
* 能說更多語彙(30∼50個),包括稱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。
* 嘗試組合語彙,例如:爸爸抱、媽媽車。
* 嘗試問問題以及開始輪流式對話。
* 能瞭解日常生活的許多事。
* 三歲左右時,會組合簡單的句子,例如:爸爸買車車。


認知發展

搖籃裡的小嬰兒,看起來是那麼天真無邪,像是一張白紙,可是從生活 中仔細觀察,發現他們其實有著無限的學習能量,究竟0∼3歲的寶寶能 懂得些什麼?

0∼1 歲:
* 明顯的偏向於他喜歡(熟悉)的特定者。
* 開始去模仿別人的動作或聲音。
* 看到玩具會很興奮,並想要把玩。
* 會記住特定的生活程序或每日的例行公事。
* 喜歡和別人玩簡單的遊戲(如拍拍手、躲貓貓)。

1∼2 歲
* 好奇心強,喜歡不斷的嘗試與試驗。
* 能聽得懂簡單的指令。
* 注意力很短暫、興趣容易被轉移。
* 對事情的先後次序、因果關係已經有概念。

2∼3 歲
* 對事物的特徵差異(如形狀、大小)特別感興趣。
* 可以將相似的東西予以歸類、也可以進行配對。
* 嘗試想自己動手、解決問題。
* 喜歡進行富創造性的遊戲(畫畫、黏土)。


人際互動

可別以為0∼3歲的孩子只能被動地等待照顧與關懷,其實即使是初生的 嬰兒已經準備好與人互動,主動地尋求回應。究竟小寶寶的社交能力有 哪些特色呢?

0∼1 歲
* 喜歡注視人臉、聽說話聲。
* 對柔和聲音的感官刺激會報以微笑。
* 會認出父母的聲音。
* 對輕拍、撫摸等親密接觸立即回應。
* 喜歡被人逗、和人玩。
* 逐漸對別的寶寶敏感,別人哭自己也會哭。
* 對母親的依賴加深。
* 對陌生的人和地方感到害怕。

1∼2 歲
* 懂得表現親密,向兄弟姊妹、親人、寵物、玩具表示關愛。
* 展現幽默、會逗大人笑。
* 喜歡社交,注意傾聽大人談話並模倣。
* 用一些舉動引起大人注意,如抓你、做不應該做的事。
* 任何事都想插一腳,以他為中心。
* 喜歡牽著大人的手,這樣比較有安全感。

2∼3 歲
* 學習分享,但輪流仍是困難的事。
* 想獨立,但又會尋求大人的認可。
* 容易因反抗權威而發脾氣、表現敵意。
* 從單獨遊戲進入平行遊戲階段,孩子一起玩時,仍各玩各的東西,但逐漸注意到彼此。


文章出處: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
http://babyedu.sfaa.gov.tw/learn/
  2017-10-19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