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 Menu Expand

2017-08-24~文章分享~了解孩子困擾行為關鍵問答-幼兒篇

面對家中的小麻煩,父母該如何找到正確的著力點?以下列出幼兒常見的幾種行為問題,教父母從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切入,贏得孩子的合作。


不同的動機和原因,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。如果父母一味制止孩子表面的行為,而不探究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,就像是吃止痛藥一樣,只是暫時壓制住表面的疼痛,下次孩子仍舊會重複同樣的行為,或是不斷的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。

周育如建議父母花更多時間了解、觀察自己的孩子,才能針對行為背後的原因「對症下藥」。

綜觀專家建議的行為改變技巧,大致不脫幾大原則:一、明確說出你的期望,讓孩子清楚知道界限在哪裡。二、不當行為是可以改變的,但必須透過父母的示範,才能引發替代行為。三、孩子表現出正面行為時,要立即獎賞強化,這樣一來,孩子更容易在類似情境下做出相對應的行為。具體的稱讚,是最有效的強化物。

最重要的是,管教原則要前後一致。只有父母態度一致,並且徹底執行,才能讓孩子學會預測自己行為的後果,進而學習自律。




Q:小孩常亂發脾氣、哭鬧賴皮,怎麼辦?


可以這樣做:中正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陳怡群指出,二至三歲的孩子是自我中心較強的階段,屬於行為問題的顛峰期。尤其,亂發脾氣是幼兒最常見的行為,是缺乏自我控制的徵兆。

孩子鬧情緒時,先別急著責罵或制止他,否則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備感挫折。父母應先同理孩子的感受,幫他穩住自己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但是等你心情穩定下來,我才能聽你說話。」之後再協助孩子釐清情緒背後的成因。

笛飛兒EQ教育機構建議,面對孩子鬧情緒,父母要先問:孩子為什麼要這樣?孩子的行為動機是否合理?如果孩子發脾氣都集中在飯前或睡前,可能是因為飢餓、疲累等生理因素導致。

如果孩子的行為動機不合理,把哭鬧當成實現願望的手段(例如告訴他不能再吃糖果,他仍然一直吵著要吃),父母要用溫柔但堅定的語氣,讓孩子知道:即使哭鬧賴皮,爸媽也不會因此放棄堅持。

兒童心理學大師魯道夫.德瑞克斯(Rudolf Dreikurs)主張,處理孩子鬧情緒,父母要適時的退出衝突,讓孩子知道你不支持不當行為。一旦孩子發現為所欲為的結果是得到「淨空的戰場」,就比較可能轉而尋求合作。

但是,有些孩子鬧脾氣是因為還不懂得運用理性的方式,回應生活中的挫折。譬如,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哭鬧時,可以引導他:「得不到玩具,讓你很不好受,但是發脾氣也解決不了問題,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可以讓你感覺比較好一些?」幫助孩子調整認知,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。

如果孩子亂發脾氣的情況沒有改善,爸媽不妨設定行為後果,在每次發生同樣行為時,暫停所有活動幾分鐘,幫助孩子冷靜下來。



Q:孩子常出現攻擊行為,怎麼辦?

可以這樣做:孩子遭遇挫折時,最容易產生攻擊行為。周育如表示,兒童的攻擊行為成因複雜,包括遺傳、生理因素(例如長牙)、心理障礙、環境因素(例如體罰)、不當模仿等。研究也發現,高攻擊性兒童的同理心較差,敵意歸因較高。培養同理心可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,以仁慈良善待人,有效減少攻擊行為。

笛飛兒指出,孩子一出現打人、咬人等攻擊行為時,父母要及時介入,用溫柔而堅決的態度告訴孩子,攻擊行為是不對的。接著,幫助孩子分辨攻擊行為背後的原因:是什麼觸動了他的情緒?是別人粗暴的行為,還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造成的挫折感?跟孩子討論,除了用身體動作表達憤怒之外,還可以怎麼做?例如:他是不是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別人,他覺得這樣不公平。


幼兒在強烈情緒驅使下,手腳有時會比大腦先行動。笛飛兒提醒家長,除了跟孩子討論如何表達之外,也要討論替代方案:在還沒意識到之前,手或腳已經伸出去了,這時孩子可以怎麼辦?例如:是不是可以往沒有人的地方(空中)揮去,或是讓手腳在半路轉個彎?再讓孩子慢慢改正手腳先出動的習慣。對於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兒來說,示範並強化替代行為,效果尤其顯著。
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44951-%E4%BA%86%E8%A7%A3%E5%AD%A9%E5%AD%90%E5%9B%B0%E6%93%BE%E8%A1%8C%E7%82%BA%E9%97%9C%E9%8D%B5%E5%95%8F%E7%AD%94%E2%94%80%E2%94%80%E5%B9%BC%E5%85%92%E7%AF%87/?page=1
  2017-08-24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