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 Menu Expand

106-06-22~文章分享~用聲音與寶寶建立良好關係


心理學家指出,寶寶在媽媽體內的時候,聽覺便已開始發展;到了寶寶出生兩個月左右,聽覺敏感度提高,開始對各類型的聲音有反應,並且會想要找尋聲音的來源。同樣地,此時寶寶也會對聲音展現出豐富的反應:哭鬧中的寶寶只要一聽到媽媽安撫的聲音,會很快降低焦慮而停止哭泣,接著就會因感到滿足而發出喃喃的聲音。

媽媽的聲音對寶寶來說,傳遞著情感與支持,也是一種鼓勵的力量,能夠持續發出訊息,催促寶寶勇敢出發,邁向自主的成長。此外,媽媽是寶寶認識外在世界的媒介,語言尚未開始發展的寶寶,便是藉著與媽媽聲音上的互動來探索世界,與外界產生連結,然後啟動其各方面的發展。在寶寶尚未有語言的時候,媽媽的聲音便是一種音樂性的樂器,用來連結、擁抱寶寶,和寶寶溝通。由於寶寶對聲音的敏感度很早就產生了,所以媽媽在聲音上如何正確回應寶寶,是媽媽與寶寶在關係的建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
從依附關係來看,在安全的依附關係裡成長的寶寶,在社會與情緒上能夠朝正面發展,在與媽媽分離時能夠調適良好,並勇敢探索新環境。安全的依附關係指的是:「嬰兒在母親的呵護之下長大,若母親對於嬰兒所傳遞的訊息積極主動回應,嬰兒得以藉此建立他的安全保壘,發展出他與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連結關係,嬰兒藉此安全保壘進一步去伸展他的目標追尋。若母親能敏感覺察嬰兒的情緒、餵食的需求,給予適切的回應,則能培育嬰兒與母親的安全依附連結,發展出安全的依附關係。」


那麼,要如何敏感覺察寶寶的情緒,並且積極主動回應寶寶呢?

心理學家Daniel Stern 從觀察媽媽與寶寶的互動而發展出「調諧」的理論:
1. 媽媽先從寶寶的行為觀察其聲音、表情和肢體所透露的情緒感受;
2. 接著媽媽根據寶寶的整體行為,給予嬰兒聲音、表情和肢體的回饋;
3. 然後寶寶會觀察媽媽對自己釋放訊息作回應。這三個步驟是不斷循環的,並且從嬰兒出發,母親再給予回饋。

例如:寶寶無論是在正常情況下或是興奮、焦慮時發出「嗯,嗯」的聲音,(此時媽媽可以觀察寶寶肢體扭動的方式、臉部和眼睛的表情、還有聆聽寶寶發出的聲音是平緩或是急促等,來辨別寶寶此時的情緒),媽媽可以模仿寶寶,以和寶寶同樣的音高與節奏發出「嗯,嗯」聲來回應寶寶,這會讓寶寶感覺媽媽是了解他並與他同在的。然後媽媽可以觀察寶寶的反應,若是寶寶的肢體、表情,聲音仍然呈現出不安的情緒,媽媽則可以用較慢穩且與寶寶相同「嗯,嗯」的聲音來回應寶寶。相反地,若是媽媽觀察到寶寶的情緒呈現平穩或是開心,那麼媽媽可試著對寶寶發出與寶寶相似卻有變化的聲音,如「嗯呀~嗯吧~」等,若是寶寶的回應不多,或是沒有回應,則表示寶寶可能還沒準備好要接受媽媽在聲音回應上的改變,那麼媽媽可以回到原本模仿寶寶的「嗯、嗯」聲來回應他,讓寶寶感受到媽媽依然與他同在,直到下一次感覺到寶寶似乎已經感到安心了,再試著發出具有改變的聲音來做回應。

如同心理學家所說,這樣的過程是不斷循環重複的。媽媽敏感地觀察寶寶聲音、肢體、情緒上的改變,來決定下一次的回應是該與寶寶相同,還是可以稍作改變。建議媽媽不要太急著模仿與回應寶寶,可以耐心等待寶寶發出聲音已經結束了,再予以回應。這就像與人進行口語對話時,要等對方講完了,我們才回答。媽媽也不要太快在回應上做改變,改變也不需要太多,一旦寶寶開始模仿媽媽改變後的回應/ 聲音,便表示先前安全感的建立已經足夠,寶寶願意勇敢嘗試新的聲音,也願意接受新事物。


寶寶的哭聲是一種表達與溝通,然而若是寶寶長期哭鬧,情緒難以安撫,便建議爸爸媽媽們帶著寶寶就診,了解原因,以便儘早為寶寶安排適當的療育課程。

作者: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音樂治療師 何佳陵
出處:臺安醫訊第182期
http://www.tahsda.org.tw/newsletters/?p=2742#more-2742
  2017-06-22
   
      回首頁